头部
【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“钱袋子”】警惕!注意防范这五类高发电信网络骗局
发布日期:2022-06-20
字号:

警惕!注意防范这五类高发电信网络骗局

 

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多发,其中刷单返利、虚假投资理财、虚假网络贷款、冒充客服、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手段80%,是最为突出的5大高发骗局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生最多,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及金额最大。

一、刷单返利类

(一)案例回放

一天,刘某在微信群里看到“点赞评论返佣金”的信息及二维码。刘某扫码添加客服好友,在客服诱导下下载某刷单APP,并听从APP客服的指导完成刷单任务。最初,刘某完成评论任务后返了30元佣金到银行账。刘某见佣金到账,便根据提示在APP内认购任务单。认购任务单需交纳相应的本金,交纳金额越高,返还佣金越高。刘某花费1000元本金完成了3单任务,每次佣金都返还至其APP账户,后提现到银行卡中,到账速度很快,刘某逐渐放松警惕。为获得更多佣金,刘某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复合任务单。此类任务需连续完成多单且中途不能退出,刘某先后投入总本金达20万元。但当刘某完成任务后却发现无法提现,便赶快联系客服,对方告知其操作有误造成“卡单”,需再做一次复合任务才能提现。刘某觉察被骗,向对方索回本金时发现已被拉黑,且APP也无法登录。

(二)案例分析

刷单返利类诈骗变种最多、变化最快,并能与其他诈骗手法相“融合”,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引流方式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第一步,引流。通过短信、网页、社交软件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,以“足不出户”“高额佣金”“免费礼物”等信息为诱饵,招募“刷单客”“点赞员”“推广员”,将受害人拉入聊天群。

第二步,小额返利。受害人先在聊天群领取“新手任务”,内容主要是提高平台商家、网店的交易量、信誉度,关注相关公众号、账号,点赞评论刷粉丝等。受害人完成“新手任务”后,不法分子会快速返还小额佣金,让受害人放下戒备。

第三步,诱导下载刷单APP。受害人获利后,不法分子通常会安排专人在微信群散布获得高额佣金的截图,引诱受害人下载刷单APP。随后,以“充值越多、抢单越多、返利越多”为诱饵,骗取受害人在APP中充值,实际是将受害人资金转入其银行账户,而受害人的APP账户的金额只是虚拟数字。

第四步,完成诈骗。当受害人完成任务想要提现时,不法分子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卡单”“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”等各种借口,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,甚至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。完成诈骗后,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。

二、虚假投资理财类

(一)案例回放

2022年4月,吴某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,被一个自称该主播的账号私聊后添加为微信好友。对方自称“甄军”,让吴某扫码加入炒股交流群。随后,该群管理员向吴某发送APP安装方式,让其下载安装并注册账号。一周时间里,吴某按照“甄军”和群管理员要求,先后向对方账户分15笔转账500万元,期间在对方“投资指导”下,在APP内买卖股票,并成功提现45万元。吴某看获利丰厚便继续在APP内加大资金投入。3月底,吴某发现APP内450万元余额无法提现。在其询问下,“甄军”及群管理员称平台出现问题被突击检查,要求吴某缴纳150万元罚款账户才能提现。吴某不愿缴纳罚款,继续向对方索要投资本金被删除好友,且APP无法登录,终于发现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这一类的受害人多为有一定收入、资产热衷投资、理财、炒股的人群。

首先,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渠道锁定受害人并骗取其信任。获取受害人信任后,不法分子冒充投资导师、金融理财顾问,或谎称有特殊资源可获得高额理财回报等,引诱受害人加入“投资”群聊、观看“投资专家”直播课、接受“股票大神”投资指导。

随后,再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网站或APP上投资,前期小额投资可获得收益到账,当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后,就会发现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,并被不法分子拉黑删除,且网站、APP无法登录。

三、虚假网络贷款类

(一)案例回放

近日,广州李某接到自称某平台客服的来电,询问李某是否有贷款需求。李某因近期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,便想要贷款。添加对方微信后,李某按照要求下载了某贷款APP,并根据提示在APP上申请贷款。随后,对方以交会员费、解冻金、保证金等理由要求转账,李某先后转账共13.7万元,但对方仍称不满足贷款条件不能放贷。李某放弃贷款,向对方索回转账的资金。对方告知贷款审核通过才能返还资金,之后便失去联系,APP也无法登录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媒体、电话、短信、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办理贷款、信用卡、提额套现等信息,打着“低门槛”“无抵押”“免征信”“无息低息”“快速放款”“免费提额套现”等幌子,以事先收取手续费、保证金、验资、交税等为由,或以检验还贷能力、调整利率、降息、提高征信等为借口,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,甚至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、消费。

四、冒充客服类

(一)案例回放

一天,孙某接到自称某网店客服的电话。对方告知孙某购买的商品快递包裹丢失,其可以申请理赔,并说出具体订单编号、订单时间及商品物流单号。孙某信以为真,添加对方好友。孙某按对方提示,透支了自己支付宝的备用金所有额度,并将透支的钱款转入对方银行账户。对方承诺后期会将备用金和理赔金一并返还,并让孙某继续下载网贷APP透支额度转账。孙某不愿配合,随后发现联系不上对方,从而发现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事先大肆非法窃取、收购买家网购信息及快递面单信息,以退款、理赔等为由实施精准诈骗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一是冒充电商平台或者物流快递客服,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问题,通过退款、理赔、退税等理由,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。

二是声称误将受害人升级为VIP会员、授权为代理、办理商品分期业务等,谎称不取消上述业务将产生额外扣费,诱导受害人支付手续费。

三是谎称受害人电商平台会员积分、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不足,让其申请贷款以提高会员积分,并诱导受害人将贷款汇入其指定账户。

五、冒充公检法类

(一)案例回放

2022年4月,广州陈某接到自称是广州市防疫办公室的电话,对方称要接其去强制隔离,因流调显示陈某从境外回来。陈某表示自己从未出境,对方又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,将帮其将电话转接到“广州市公安局”。接通电话后,一名自称“黄警官”的男子对陈某进行询问,并告知陈某账户涉嫌洗黑钱,让陈某添加其QQ号码。“黄警官”发给陈某一条链接,让其填写了银行卡号、密码等相关信息,并录制了人脸操作视频。随后,陈某银行账户先后被转走8万元,这时陈某才意识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,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、工作单位、住址、身份证号等,让受害者深信不疑,具有极强的迷惑性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人银行账户、电话卡、社保卡、医保卡等信息泄露、被冒用,或者涉嫌洗钱、非法出入境、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,要求受害人把资金转入“安全账户”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。为增加可信度,一些不法分子会展示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。为窃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信息,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。为使受害人完全被操控,甚至会诱骗受害人到封闭空间,阻断所有外界联系。

此外,还有以领取补助补贴、奖学金,医保卡、证券、金融账户被冻结,出入境证件异常、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。

六、风险提示

(一)投资理财需谨慎,警惕虚假投资理财网站、APP。

(二)不轻易转账,任何让先垫付资金的刷单、贷款等信息都不可信。

(三)不轻信未知来电、短信,接到自称电商、物流客服、公检法的电话,务必到官方核实。

(四)自称“公检法”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款项转到“安全账户”的一定是诈骗。

(五)如真遇到诈骗也不要慌张,保持冷静,并第一时间拨打“110”寻求帮助。

附件:

【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“钱袋子”】警惕!注意防范这五类高发电信网络骗局

警惕!注意防范这五类高发电信网络骗局

 

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多发,其中刷单返利、虚假投资理财、虚假网络贷款、冒充客服、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手段80%,是最为突出的5大高发骗局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生最多,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及金额最大。

一、刷单返利类

(一)案例回放

一天,刘某在微信群里看到“点赞评论返佣金”的信息及二维码。刘某扫码添加客服好友,在客服诱导下下载某刷单APP,并听从APP客服的指导完成刷单任务。最初,刘某完成评论任务后返了30元佣金到银行账。刘某见佣金到账,便根据提示在APP内认购任务单。认购任务单需交纳相应的本金,交纳金额越高,返还佣金越高。刘某花费1000元本金完成了3单任务,每次佣金都返还至其APP账户,后提现到银行卡中,到账速度很快,刘某逐渐放松警惕。为获得更多佣金,刘某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复合任务单。此类任务需连续完成多单且中途不能退出,刘某先后投入总本金达20万元。但当刘某完成任务后却发现无法提现,便赶快联系客服,对方告知其操作有误造成“卡单”,需再做一次复合任务才能提现。刘某觉察被骗,向对方索回本金时发现已被拉黑,且APP也无法登录。

(二)案例分析

刷单返利类诈骗变种最多、变化最快,并能与其他诈骗手法相“融合”,是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引流方式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第一步,引流。通过短信、网页、社交软件、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,以“足不出户”“高额佣金”“免费礼物”等信息为诱饵,招募“刷单客”“点赞员”“推广员”,将受害人拉入聊天群。

第二步,小额返利。受害人先在聊天群领取“新手任务”,内容主要是提高平台商家、网店的交易量、信誉度,关注相关公众号、账号,点赞评论刷粉丝等。受害人完成“新手任务”后,不法分子会快速返还小额佣金,让受害人放下戒备。

第三步,诱导下载刷单APP。受害人获利后,不法分子通常会安排专人在微信群散布获得高额佣金的截图,引诱受害人下载刷单APP。随后,以“充值越多、抢单越多、返利越多”为诱饵,骗取受害人在APP中充值,实际是将受害人资金转入其银行账户,而受害人的APP账户的金额只是虚拟数字。

第四步,完成诈骗。当受害人完成任务想要提现时,不法分子以“任务未完成”“卡单”“操作异常账户被冻结”等各种借口,拒不支付本金和佣金,甚至诱骗受害人加大投入。完成诈骗后,诈骗分子将切断一切联系。

二、虚假投资理财类

(一)案例回放

2022年4月,吴某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,被一个自称该主播的账号私聊后添加为微信好友。对方自称“甄军”,让吴某扫码加入炒股交流群。随后,该群管理员向吴某发送APP安装方式,让其下载安装并注册账号。一周时间里,吴某按照“甄军”和群管理员要求,先后向对方账户分15笔转账500万元,期间在对方“投资指导”下,在APP内买卖股票,并成功提现45万元。吴某看获利丰厚便继续在APP内加大资金投入。3月底,吴某发现APP内450万元余额无法提现。在其询问下,“甄军”及群管理员称平台出现问题被突击检查,要求吴某缴纳150万元罚款账户才能提现。吴某不愿缴纳罚款,继续向对方索要投资本金被删除好友,且APP无法登录,终于发现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这一类的受害人多为有一定收入、资产热衷投资、理财、炒股的人群。

首先,不法分子通过多种渠道锁定受害人并骗取其信任。获取受害人信任后,不法分子冒充投资导师、金融理财顾问,或谎称有特殊资源可获得高额理财回报等,引诱受害人加入“投资”群聊、观看“投资专家”直播课、接受“股票大神”投资指导。

随后,再诱导受害人在虚假网站或APP上投资,前期小额投资可获得收益到账,当受害人加大资金投入后,就会发现无法提现或全部亏损,并被不法分子拉黑删除,且网站、APP无法登录。

三、虚假网络贷款类

(一)案例回放

近日,广州李某接到自称某平台客服的来电,询问李某是否有贷款需求。李某因近期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,便想要贷款。添加对方微信后,李某按照要求下载了某贷款APP,并根据提示在APP上申请贷款。随后,对方以交会员费、解冻金、保证金等理由要求转账,李某先后转账共13.7万元,但对方仍称不满足贷款条件不能放贷。李某放弃贷款,向对方索回转账的资金。对方告知贷款审核通过才能返还资金,之后便失去联系,APP也无法登录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媒体、电话、短信、社交软件等渠道发布办理贷款、信用卡、提额套现等信息,打着“低门槛”“无抵押”“免征信”“无息低息”“快速放款”“免费提额套现”等幌子,以事先收取手续费、保证金、验资、交税等为由,或以检验还贷能力、调整利率、降息、提高征信等为借口,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,甚至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直接转账、消费。

四、冒充客服类

(一)案例回放

一天,孙某接到自称某网店客服的电话。对方告知孙某购买的商品快递包裹丢失,其可以申请理赔,并说出具体订单编号、订单时间及商品物流单号。孙某信以为真,添加对方好友。孙某按对方提示,透支了自己支付宝的备用金所有额度,并将透支的钱款转入对方银行账户。对方承诺后期会将备用金和理赔金一并返还,并让孙某继续下载网贷APP透支额度转账。孙某不愿配合,随后发现联系不上对方,从而发现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事先大肆非法窃取、收购买家网购信息及快递面单信息,以退款、理赔等为由实施精准诈骗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一是冒充电商平台或者物流快递客服,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问题,通过退款、理赔、退税等理由,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。

二是声称误将受害人升级为VIP会员、授权为代理、办理商品分期业务等,谎称不取消上述业务将产生额外扣费,诱导受害人支付手续费。

三是谎称受害人电商平台会员积分、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不足,让其申请贷款以提高会员积分,并诱导受害人将贷款汇入其指定账户。

五、冒充公检法类

(一)案例回放

2022年4月,广州陈某接到自称是广州市防疫办公室的电话,对方称要接其去强制隔离,因流调显示陈某从境外回来。陈某表示自己从未出境,对方又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,将帮其将电话转接到“广州市公安局”。接通电话后,一名自称“黄警官”的男子对陈某进行询问,并告知陈某账户涉嫌洗黑钱,让陈某添加其QQ号码。“黄警官”发给陈某一条链接,让其填写了银行卡号、密码等相关信息,并录制了人脸操作视频。随后,陈某银行账户先后被转走8万元,这时陈某才意识被骗。

(二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,诈骗过程中准确说出受害人姓名、工作单位、住址、身份证号等,让受害者深信不疑,具有极强的迷惑性。主要诈骗手法为:

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人银行账户、电话卡、社保卡、医保卡等信息泄露、被冒用,或者涉嫌洗钱、非法出入境、快递包裹藏毒等违法犯罪,要求受害人把资金转入“安全账户”配合调查或接受监管。为增加可信度,一些不法分子会展示假通缉令等法律文书。为窃取受害人手机上的信息,要求受害人下载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。为使受害人完全被操控,甚至会诱骗受害人到封闭空间,阻断所有外界联系。

此外,还有以领取补助补贴、奖学金,医保卡、证券、金融账户被冻结,出入境证件异常、失效等为由实施诈骗。

六、风险提示

(一)投资理财需谨慎,警惕虚假投资理财网站、APP。

(二)不轻易转账,任何让先垫付资金的刷单、贷款等信息都不可信。

(三)不轻信未知来电、短信,接到自称电商、物流客服、公检法的电话,务必到官方核实。

(四)自称“公检法”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款项转到“安全账户”的一定是诈骗。

(五)如真遇到诈骗也不要慌张,保持冷静,并第一时间拨打“110”寻求帮助。

附件:

底部